-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双循环布局: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连接点”
海归人才在民营企业全球化布局中发挥着“战略连接点”作用。佛山家具企业借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张薇团队,深入研究RCEP规则,重构东南亚供应链网络,使跨境物流成本下降25%。这一案例体现了海归人才对国际规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助力民营企业从“产品出海”向“价值链出海”跃升。
两会期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被多次提及,而海归人才的跨境资源整合能力正是民营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优势。此前,在上海两会上,曾先后赴荷兰、美国访学、进修的上海市政协委员柯勤飞建议,探索特色化妆品功效审批制,积极探索化妆品功效审批制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大健康发展需求,开发特色化妆品原材料和功效,开辟产业新赛道。此类实践表明,海归人才能够将国际标准、文化差异与本土品牌创新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制造”向“世界质造”转型。
政策赋能:人才生态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近些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为海归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北京建设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提供政务办理、生活保障、事业发展等3方面32类“一站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执业资格互认,降低人才流动壁垒。这激励着更多海归人才投身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呼吁构建“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建议,要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建议,进一步提高对科创企业的包容度。应更好地界定和认证企业的科创属性,对其上市给予更多包容,支持其通过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设置6至12个月的失业缓冲期,试点“AI失业保障专项保险”。这些制度设计,既缓解了海归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也为民营企业长期创新投入注入信心。
海归人才与民营企业的深度融合,既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国家发展需要与市场力量的同频共振。从两会热议的“新质生产力”到建设“人才高地”,从技术破壁到全球布局,海归群体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与人才生态的不断完善,这一群体必将催生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作者系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