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于学校而言,教学资源实现了充分共享与互补。比如,有的学校社科类专业突出,有的学校更擅理工。跨校选课,让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得以互补,也给予学校更多集中优势、做强特色的空间,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当然,学生的“脚”会投票,质优的课程有可能一座难求,而“质忧”的课程或门可罗雀。当壁垒打破成为常态,高校教师就会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花精力、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好课程、好内容。
不同高校之间课程质量、学时、评价要求不同,“互认”的过程中能否实现求同存异并找到更公平的标准?本校较为受捧的课程,能否拿出来共享?倘若外校生选课占比较大,挤占了本校的上课资源,又是否有应对之策?一系列现实问题还需摸索与求解。
不少学校已在调研中积累了经验,无论是完善学分认证机制、确保课程质量对等,还是利用数据平台,在资源调配、排课时间上精细化管理,抑或是优化行政管理、提供配套保障等,都在操作层面让好措施落地生效。大学之大,在于为每个求知者搭建广阔通道。教育的方式或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不断涵养兼具开放创新、社会关怀的现代大学精神,为培养既能登高望远、又可寻幽入微的时代英才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