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刘长海:一是乡村学校师资配备缺口大,外语、艺体类师资严重匮乏。譬如,某完小现有学生291名,教师10名,师生比明显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二是乡村教师工作负担重,办公条件有待改善。多所学校的教师表示,由于小学师资紧缺,很多教师要独自承担一个班的全部课程。“一个年级组只有一台办公电脑,20个教师同时使用”;“教室、办公室的电脑和多媒体设备老化,大多不能用”。有教师认为学校的居住条件有待改善,“教师宿舍没有自来水,大家只能提水上楼洗漱”。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很多教师强烈期望有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认为自己“视野较窄,与外界碰撞少,走出去的机会太少”。
邬志辉: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有二:一是优秀教师吸引难,二是教学方式变革难。增加教师工资待遇非常重要,除了这个之外,我现在强调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尽快改变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这不是教育的问题,但对乡村教师吸引越来越重要。二是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探索现代田园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个同样是困难的,因为没有经验可循,需要乡村教师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在确保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来乡村教师要加强定向培养。同时要对在校师范生进行乡村情怀的教育。青年人有激情和热情,也有责任和担当,要让在乡村做教师成为人一生最重要的情感体验。当然,是否一生在乡村当教师应该是他们自主的选择,哪怕是工作3-5年时间,同样值得尊敬。
顾静:坚持教师本土培养。乡村教师发展要根植于中国乡村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师队伍的培养要加强乡村教师的本土培养。除了重视乡村教师的定向培养,还要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政策,如“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乡村基础教育硕士定向培养”等。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重视乡村教师的乡土之情的文化继承,乡村建设的振兴也是乡村教育的复兴。强化乡村教师热爱家乡、融入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理想情怀。
刘长海:建议花大力气补充乡村教师数量,加强小学英语、艺体学科教师配备。深度拓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主持人:在推进乡村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价值观教育和文化教育?
杨茂庆: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出现了儿童认知偏差、忽略身体实践及乡土文化气息弱化等问题。作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困境的破壁机,紧扣“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共促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发展;聚焦身体体验,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身心融合;唤醒乡村文化,赋予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乡土文化意蕴。
邬志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赫克曼(James J.Heckman)教授经过30年的追踪调查证实,教育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儿童时期,而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是早期成长环境,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诸如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经济收入和减少犯罪具有惊人的影响力。因此,抓好乡村儿童的“开端教育”至关重要,而母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关键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主持人:如何让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促进更多的人投身乡村教育?
邬志辉:乡村是我们共同的乡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建设好我们的乡村。现在来看,城市教育对乡村生态保护、优秀文化传承、乡村社会价值、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价值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同样城市人对乡村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欠缺的。真正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反哺,就像真正引领中国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是有知识和文化的人一样,真正能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样离不开有知识文化的人。在这方面,城市具有先天的优势,因而自然也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我们要唤醒乡村人建设家乡的自觉,更要唤醒城市人建设乡村的自觉。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一定会遇到艰难困苦,因此需要几代人来共同努力。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先在理念上、认识上求得认同,这是前提和基础。然而,现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城乡机会和收益不平等的背景下,乡村社会一些人选择“逃避”甚至“逃离”,不仅如此,甚至有的专家学者也部分认同这些现象:农民、农业、农村虽有很大改善,但和城市比毕竟仍有差距,我们为什么要让农村人留在乡村?“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即使再贫穷,我也要对之抱有深沉的爱,并将这种爱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力量。要建设好家乡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所以,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家乡逃离贫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