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主持人:杜冰
嘉 宾: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邬志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王春光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杨茂庆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刘长海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顾静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乡村教育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乡村教育该如何改变现状,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教育研究》论坛上,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
主持人:乡村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是一个什么关系?
邬志辉:乡村教育具有城乡社会价值。乡村教育不只是乡村的教育,更是我们“共同的教育”。换句话说,城乡教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城市教育并不仅是城市人的教育,也是乡村人的教育;乡村教育不仅是乡村人的教育,也是城市人的教育。城市人和乡村人共在一片蓝天下、拥有共同的祖国。对城市而言,乡村教育有助于提升乡村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乡村人的升级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实现经济长期繁荣,有助于加速人的城市化和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对乡村而言,乡村是一个有机的社会功能体,没有学校的乡村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学校是乡村地区适宜居住的重要标志,是吸引城市人到乡村创业和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稳定器,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朗朗读书声是村民生活的意义坐标,借助乡村空间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乡村教育不仅有助于在乡村儿童的心中种下生态意识的种子,而且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助力乡风文明,有助于推进现代有机生态农业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乡村教育有助于丰富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重塑和再造乡村人的社会生命,促进乡村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乡村教育有质量不仅能够吸引人口回流,而且有助于增加乡村人对知识的终生渴望和对学习的持续热情,有助于他们继续在学校教育系统走下去,而且无论是求学还是务工,都能保持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态度,成为终身学习社会的主人。
王春光:目前的乡村教育起不到为乡村振兴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作用,这样的教育只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真正能提供人才的教育是高中(含职业教育)及以上教育。在高中及以上教育中为农教育比较少,特别是缺少为农职业教育。当然即使是为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一定愿意到农村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人才奖励政策、创业支持政策、发展和成长体制、风险防范政策和体制等。
邬志辉: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这里的教育不只是乡村教育,更包括城市教育。也就是说,不能只让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服务,城市教育也要为乡村振兴服务,毋宁说,城市教育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乡村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乡村教育要服务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目的,就应该在乡村儿童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生态的、文化的和生计的种子,成为乡村振兴行动中的小科学家、小卫士、小乡贤、小记者、小建设者,并在乡村振兴的建设热潮中培育自身的综合素养。
创造现代化的乡村教育需要打好组合拳
主持人:乡村教育在教育的整体规划发展中不应被弱化、边缘化和矮化。我们该如何用好乡村教育,以此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继而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
邬志辉:当乡村教育遇上城镇化时,确实为乡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当前乡村教育也确实面临教育质量低下、学生认同危机、教师身份迷失等问题。我认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有特色、高成效、能持续、生态化的乡村教育道路,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获得感、幸福感、力量感,让农村学生甚至农村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
乡村教育在资源要素上不如城市,但我们同时要看到,乡村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比如乡村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机会、产业特征、生产条件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乡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关键是我们要确立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的探究式、合作式、参与式学习方式,让学校与社区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实现既现代又田园的在地化教育,共同来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可以创造一个现代化的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不能单兵独进,必须与乡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同建设。目前,乡村社会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较难吸引人才进入乡村。如果这些方面改善了,城乡差别缩小了,我相信乡村独特的生活样态、居住方式、生态环境等会吸引更多的人,乡村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乡村振兴是有希望的,乡村教育也是有希望的。只要乡村教育办好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不是梦想。
激发更多人投身乡村教育的情怀
主持人:我国现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该如何改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