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现状
王越正打算从北大退学,专职办他的网站。这网站是针对应试的,他发现中小学生有请名校大学生做家教的需求,而名校学生又往往时间紧,索性开发了一个在线家教网络,学生和家教约定时间,在线授课,把零散时间用起来。
比起传统的上门家教,王越觉得他自己这个项目便利蛮多。“出去教的话压力很大,地铁、公交耗时费力,别人家里还不见得安全。用这个网站,你在宿舍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他说。盈利靠的是按时付费,“购买老师的一两个小时”,但用户没有网上付费听课的习惯,他只能先从免费做起:“一个小网站,又是刚上线,中国用户非常抵触在一个没见过的网站上付费的。”那网络现在靠什么运营?“说白了,更多的是靠融资撑着。”他坦率地回答。
核心团队7个人,算上技术和兼职不到20个。和其他的项目不同,王越的压力不在产品,而是服务上,“我们两边都是客户,压力蛮大的,经常维系用户关系,这个很耗时间。”上一学期课程就有30个学分,他分身乏术,要考虑在创业和学业上做一个取舍了。
可北大对休学限制很大,生病可以休学,创业就不行了,没这个规矩。非要休学的话,只能伪造生病证明;另外,在校时,家教可以从身边朋友找,可出了校门后,家教来源就不比在读时这么容易了。
90后热衷的创业类型
专业技术型
对于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而言,靠独家的专利技术,也是可以创业的。如擅长发明的吴先生2001年在北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吴擅长发明,名下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仅其“城市垃圾处理综合集成系统”一项专利,据估计无形资产就达12.5亿元。一家美国名牌杂志估计,吴的专利加起来,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在IT或生物领域,不少年轻人靠专业技术创了业。
网络潮军型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熟稔网络,对某些人来说,网络就是金矿。抛开已有的成功案例马云、张朝阳等第一批网络潮军,对想创业的年轻人而言,上淘宝开店更切实际些。笔者有个大学同学,不同于其他人忙于奔波找工作,她和哥哥在杭州合伙开了个卖衣服的淘宝店。借着她哥哥的三四年淘宝经历,二人的小店越来越红火,年收入比白领工资还高。
小本买卖型
或许很多人开不了大公司,做不了大老板,但是加盟个商店,或是自己做点小本买卖,也是创业的一种。起码这是在给自己打工,不用别人来发薪水。
家族传承型
对于什么都还没有的年轻人而言,家族传承是积累财富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创业中困难最小的。相比其他方式,家族传承下来的企业,让那些创业的年轻人省了不少烦心事。而且在中国,很多第一代的企业家都是选择交班给子女。不管是交班给女儿刘畅的刘永好,还是自称“还想再干二十年”的宗庆后,通过家族传承到二代,这些“大佬”们的家族事业都得到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