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随着学术界对中医现代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人们越来越感到中医翻译界“各家学说”状态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另外,长期以来影响中医翻译健康发展的“用词不统一,解释不一致”的弊端进一步加剧,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于是建立协调中医翻译活动的组织及设计中医名词术语翻译规范化的模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这一时期中医翻译的实践及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理论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研究领域巳触及到了中医翻译的原则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參见《论中医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国翻译》1991年第3期)。同时对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探讨也有了相当的进展(参见《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一文,《中国翻译》1992年第4期),并且提出了建立中医翻译理论的构想。
2、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已纳入了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1992年7月,以中医翻译为研究方向的英语硕士研究生李照国的毕业论文《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On Standardiz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y)在西安医科大学科技英语系通过答辩。这标志着中医翻译的理论研究已初具学科雏形。
3、中医翻详界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已被打破。1991年12月,“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山东济南宣告成立,嗣后一些省也成立了相应的分会。
4、系统的英汉中医教材相继阿世。1990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杜出版了张恩勤主编的《英汉实用中医文库》丛书,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徐象才主编的《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丛书。这两套英汉中医系列丛书全面系统地向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对外翻译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不管质量如何,其对中医翻译及中医走向世界的影响,均应首肯。
5、中医翻译活动由分散趋向联合。如张恩勤和徐象才主编的两套英汉中医丛书均有全国许多省市的译者参与。这种发展趋势加强了译者之间的联系,使译者有了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中医翻译最终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医翻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中国人参与的历史并不太长,全面系统开展翻译的历史更为短暂,而将中医翻译从理论上加以研究的历史才刚刚开始。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说中医翻译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又可以说中医翻译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前者指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后者指其初显端倪的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