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翻译与接受

发布时间: 2018-04-03 08:39:4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译者对异质文化的认识也受制于自身已有的意识,显然有翻译就有译者的个人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接受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以自身的文...



译事可谓是接受与重新表达的过程,不是写作,本不可感情用事。但译者毕竟不是机器,在理解与翻译中难免有个人的阐释和筛选,由此确认出原文的主旨、风格及人物形象意义等,最后按此理解落笔成文。文学作品本身是一半成品,在未被阅读之前产生不了意义,同时它的内涵亦是开放性的。译者对异质文化的认识也受制于自身已有的意识。显然有翻译就有译者的个人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接受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以自身的文化去感受原文的内涵、情感倾向及风格。译者的作用犹如大众传媒,连接原文与译文的读者,这一连接必定会掺有译者的个人认同及个人感情,纯粹的反映是不存在的。当外来文化(文学)借助翻译最终在另一文化中再现吋,往往已带“地方味”、“个人感受”,或“本国色彩”,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西方学者在译介中国作品时,同样掺有他们的文化因素,以西方观点看待和研究中国文学,用抒情、象征、感伤等西方概念和范畴来概括中国的诗歌,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这是很常见的。而且作品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数学公式。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如:模糊语言)允许多样化的阐释,贬义称之为“误读”,语言带来交流,也带来不同程度的“误读”,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译者在翻译运作中必然强烈地反映出个性,同一作品,不同译者的译文常会有明显的不同,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这个角度讲,“翻译确确实实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这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证实了翻译的再创作的属性,而且凡创造性的行为都很难规范,倘若行为可规范,能力则不然。而各类书中的“翻译例证”是为学习翻译的人提供模仿范例,犹如学绘画艺术中的临摹练习,旨在为今后打下基础。若只会模仿临摹,最终难成宏才大家。再则语言不像数学那般“须依规矩,才得方圆”,故不可将现成翻译的技巧视为“公式”,死搬硬套。翻译一方面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译入文化。译入文化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甚至禁止某一类作者或是作品的译介和流行,在过 去是同空见惯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机制是怎样运行的,也成了当今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


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术语俗化和语用调整
  • 下一篇:中国英语在汉译英中的运用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