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清末翻译

发布时间: 2019-08-19 08:40:1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清末的翻译活动是知识精英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寻求“救国强民”的真谛,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政治诉求的主要途径,译者选择什么样的书...



清末的翻译活动是知识精英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寻求“救国强民”的真谛,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政治诉求的主要途径。译者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和内容来译介、使用何种翻译策略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的形成依托的是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知识精英的行为机制,因此,要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某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必须挖掘出个人行为背后的政治心理流程,从而认识整个社会政治文化体系的内在逻辑。


首先,该时期的翻译选材有着鲜明的政治取向。晚清的知识精英译介西方著作是为了实现他们富国强民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理想。他们企盼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来营造新的政治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的素质。梁启超甚至提出,“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而当务之急是要“多译西方法律、政治、历史、教育、农学、矿学、工艺、商务、学术名著和年鉴等书”。梁启超的这种看法逐渐影响到国内的很多学者,成为一批有识之士的共识。就这样,大批的外国社会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了中国。单就严复一人,就精心选译了八部启发民知民识的社科著作。以严复的第一部译作《天演论》为例。为了适应危机时期国人求强求变的急切心理,严复并没有照实翻译,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地译介了该书前半部分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严老夫子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抉择,就是因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思想正切合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中国对西方小说的译介髙潮也是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一方面,这与梁启超等人极力鼓吹小说的宣教功用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清末译者翻译各类小说也是当时政治文化改良的内在需求。比如, 林纾翻译《黑奴呼天录》是要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梁启超译介《佳人奇遇》是为了宣传弱小国家救亡图存的复国运动;科幻小说的翻译被赋予了“提倡科学、开启民智”这样一个崇高使命;虚无党小说的译介热则正好与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所掀 起的暗杀风潮相呼应。


在翻译策略上,清末译者也竭力遵循当时的政治文化演变的规 律,努力照顾读者的接受习惯。一方面,清末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封建 与民主的十字路口,代表封建的保守政治文化和代表民主的激进政治文化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为了表达自己政治意识的需要,为了营造新的政治文化氛围,清末译者往往竭尽渲染之能事,浓墨重彩地突出与自己政治文化相吻合之处,甚至无中生有的添加,借以达到其政治目的。苏曼殊和陈独秀在合作翻译《惨世界》时,抢过作者的笔头,添砖加瓦,另外塑造了一位“蒙上法国面皮的侠客”,此人姓明名白,字男得。译者借这位“男得明白”之口猛烈抨击传统封建政治文化支那国孔子的奴隶教训,只有那班支那贱种奉作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要听他那狗屁吗?”他还说世界上物件,应为世界人公用。”并主张“索性大起义兵,将这班满朝文武,捡那些黑心肝的,杀个干净”。另一方面,当时封建政治文化依然残存,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所以对那些可能会引起民众反感或带来麻烦的内容,译者或直接删除,或进行淡化,或改头换面。如蟠溪子、包天笑翻译的《迦茵小传》删去了女主人公未婚先孕的情节;吴趼为 《毒蛇圈》增添女儿思父以强化孝道的内容;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福尔摩斯对着墙上国君名字练习射击一段等细节也被作了删改。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