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

发布时间: 2018-09-17 09:02:1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由他本人所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应该讲究“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意似并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要传达意美,可以选择和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可以借用英美诗人喜用的词汇,还可以借助音美、形美来 表达原文的意美。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译者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 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美。不过,音美的传达往往很难做到, 甚至也不必做到音似。形美主要有对仗工整、语句长短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在三美中,意美是第一位 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 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这“三美”论是许渊冲在1979年写给美学家朱光潜的信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三美论”的翻译主张决定了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奉行“求美”重于“传真”的原则,重视诗的 “美”,重视创造力的发挥。他说,“译诗的主要目的不是使诗人流传后世,而是使人能分享诗人美的感情”;又说,“我认为译诗要巧,要发挥创造力”。比如晏几道的《鹧鸪天》其中一句诗有两个版本:“歌尽桃花扇影风”和“歌尽桃花扇底风”,许渊冲将前一个版本解释为“扇上和风中的桃花影子都消失尽了”,将后一种版本解释为“扇子底下都没有 风了”;他认为前一种解释更美,于是就按照更美的解释翻译。又如李白诗《峨眉山月歌》的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对“君”字有两种解释,一说君指友人,一说君指明月。许渊冲认为如果说是友人显得太突兀,且和诗题无关;说是明月则是借“思君”写三峡之景,突出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是情景交融之作。他认为友人不如月亮美,于是将 “君”译成明月。


许渊冲认为,“在译诗时,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才是高标准。翻译要求真,诗词要求美。译诗如能既真又美,那自然再好没有,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就只好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在这里虽然声明翻译应以“不失真”为条件,但他的翻译实践表明他是将译诗的“三美”放在对“求真”的追求之上的。 对许渊冲来说,译诗的“真”有其独特含义,译诗对“真”的追求要跟对 “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只有译得美的诗才算保存了原诗的“真”。他 说,“在译诗冋题上,诗是本体,是第一位的;译是方法;是第二位的。 诗要求美,译要求真;把美的诗译得不美,不能算是存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条件下尽量求美,才是译诗的原则”。可见对许渊冲来说,求美重于传真。有研究者认为,许渊冲的翻译主张背离了传统“案本求真”的翻译理念,并将音美(集中体现为押韵)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1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