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文学)

发布时间: 2018-01-08 15:44:38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



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为此,翻译者必须掌握以下翻译运作的特征:


(一)客观制约性

首先,翻译思维的活动领域是被“预先限定”了的: 原文的词义、句义是被预先限定的;原文的章句组织、情态体势也是被预先限定的。总之,翻译的工作对象,是被预先限定的客体。这是翻译所面对的最基本的现实,也是它不同于写作和创作的最基本的事实。从事翻译的工作者不能凭兴之所至,任情思飞扬。翻译所处的,是一块处处有限制,甚至是布满陷阱的方寸之地。


其次,从翻译的成果看,翻译活动也是被“预先规定”了的; 翻译不是个人的活动 , 而是一种社会交际形式,翻译有其社会功能,翻译的成果必须受到社会接受力的检验。所谓“社会接受力”指一定时期的文风时尚、社会的约定俗成机制以及基本读者群(接受者)的知识判断力与审美标准。在社会接受力的综合制约下,翻译必须按“预先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生产出”成品来,否则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正因为如此,中外历代大翻译家才花了很大的力气讨论翻译的“标准”问题。而所谓“翻译标准”,实际上是在社会接受力制约下的翻译活动质量“规范”,这种规范并无定规,往往因人、因文、因时而变,因此是相对的、参照性的。


客观制约性使整个翻译活动无法脱出原文及翻译标准这双重轨 迹;而一旦“脱轨”,即可能前功尽弃。因为任何重大差错都可能动摇读者或社会对翻译的信任,致使翻译效果蒙受其害,使译者的苦心经营功亏一篑。 


(二)主观能动性

然而,客观制约性只是翻译活动特征的一个消极面。翻译还有一个经常起重要作用的积极面,那是翻译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译者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制约性的过程。这就是说,如果翻译者不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的客观制约性得不到抑制,则翻译益显其难;反之, 如果翻译者尽最大可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的客观制约性得到抑制或克服,则翻译可能成为得心应手的脑力劳动。功到之日,理解中难词难句迎刃而解,表达时遣词造句顺理成章,词语呼之欲出,文思流畅,情态贴切。这时,译者不仅不感到方寸之地,步履维艰,反而会觉得自己与作者息息相连,呼应相通,感物吟志,情怀与共。不妨说,这个广阔的、令人神往的天地就是所谓“化境”。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论述文体的汉译要点
  • 下一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